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、副局长余颖回答记者提问。第1眼TV-华龙网记者 李一鸣 摄
如何确保居民看病、养老、买菜的便利性?6月30日,在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“扛起新使命 谱写新篇章”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(第十三场)——打造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新闻发布会上,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、副局长余颖作相关情况介绍。
余颖表示,每一个“15分钟生活圈”都是一个小微城市,千百个小微城市共同组成重庆这个超大城市。让每一个社区都“宜居、宜业、宜游、宜学、宜养”,实现“家门口的便利生活”,使老百姓满意、放心是生活圈规划建设的重要目标。通过划圈定策、精准配建、共商共建、数字治理一系列举措,积极推动“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”规划实施,努力提升市民的获得感、幸福感和安全感。
——让生活圈建设更合理 更便民 确保日常生活需求就近解决
首先是根据慢行可达范围,结合社区的管理边界,将中心城区全域划分成915个15分钟生活圈,每个生活圈都会统筹配置菜市场、学校、养老设施等,确保日常生活需求就近解决。
其次是要求各区先摸清每个生活圈的缺项和居民需求,再结合实际“一圈一策”做规划、定计划,邀请居民全过程参与现状调研、方案制定和实施效果评价,有序推进生活圈的建设。
在此基础上,形成了一个规划、一个实施行动方案、一个公共服务地方标准,以及一个导则等“七个一”的规划工作体系,都注重居民的深度参与。简单来说就是先划圈,再按需补缺,全程听大家的。
——让生活圈规划建设得更科学 为生活圈定制“配方表”
首先是分类指导,将生活圈分为居住型、产业型、商服型、其他型及乡村生活圈,对各类型生活圈配什么设施进行明确。
其次是灵活搭配,引导服务空间和功能混合利用,建设老幼复合、医养结合设施等,比如利用幼儿园闲置空间设置养老服务站,实现“老幼共托”。
再次是精准配置,针对生活圈人口结构进行差异化配置,比如婴幼儿较多的生活圈增加嵌入式托育服务等设施,青少年比较多的生活圈增加一些体育活动设施。简单来说,就是该有的不能少,能合用的不单建,量体裁衣精准配置。
——让生活圈更贴近居民的需求 建立“责任规划师”制度
搭建了和老百姓需求之间的桥梁,同时和住建委共同推进规划师、建筑师、工程师“三师”进社区。召开“院坝会”听取居民意见、问需于计。举办社区规划艺术节引导居民共同参与社区营建,邀请规划师把关设计方案,推动生活圈共建共治共享。简单来说,就是“专家指导+居民做主”,大家一起商量着把生活圈建得更舒适。
——让生活圈“更聪明、更智慧、更便捷”,开发“生活服务圈空间治理”数字化应用
帮助快速发现生活圈“有什么、缺什么、补什么、怎么用”,促进各方协同优化、共同治理。比如九龙坡区谢家湾民主村社区,基于动态评估和空间需求感知,智能识别出停车位和充电桩不足等具体问题,利用近期无建设计划的用地,新增400多个停车位和部分充电桩。未来将升级打造“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”综合场景,把养老、教育、医疗等服务整合起来,实现优质智慧生活服务“一站式”平台。用数字化帮助生活圈“查漏补缺”,用科技让生活更加舒心。
您即将离开“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”